红薯渣通过烘干机加工成饲料原料,需经过“预处理-烘干-后处理-质量检测”四大核心环节,确保成品符合饲料原料的营养保留、水分控制及安全标准,具体流程如下:
1. 预处理:去除杂质+降低初始水分
- 除杂清洗:鲜红薯渣(多来自淀粉/粉条加工)含泥沙、薯皮碎等杂质,需先通过振动筛筛选大颗粒杂质,再用喷淋清洗机冲洗残留泥沙,避免杂质影响饲料品质,同时减少烘干机内部磨损。
- 脱水减湿:鲜红薯渣水分高达80%-90%,直接烘干能耗极高。需用螺旋挤压式脱水机压榨,将水分降至65%-70%(手捏成团不滴水为宜),此步骤可减少后续烘干能耗30%以上,是降低成本的关键。
2. 烘干:精准控温保留营养,防黏壁提效率
- 设备选择:优先用滚筒烘干机(适配高湿黏物料),其内置搅拌桨叶可打散薯渣团,避免黏壁;搭配热风炉(优选生物质燃料,节能且环保)提供热源。
- 参数控制:烘干温度设定为80-100℃(温度过高会破坏薯渣中的粗纤维、少量蛋白质),烘干时间根据脱水后水分调整,最终将成品水分控制在12%-14%(符合饲料原料存储标准,不易霉变)。过程中通过烘干机的温控系统实时监测,确保水分均匀。
3. 后处理:粉碎+混合,适配饲料加工需求
- 粉碎细化:烘干后的薯渣呈块状或颗粒状,需用锤片式粉碎机粉碎至80-100目细度,便于后续与玉米粉、豆粕等其他饲料原料混合,提升饲料的均匀性和适口性。
- 筛分除杂:粉碎后再次通过振动筛,去除未粉碎的硬块,保证成品粒度一致,避免影响饲料制粒(若后续生产颗粒饲料)或动物采食。
4. 质量检测:确保符合饲料原料标准
- 关键指标检测:检测成品的水分(12%-14%为合格)、粗纤维含量(需≥30%,符合饲料纤维原料要求)、灰分(≤5%,无过多杂质),同时排查霉变(添加防霉剂可延长存储期),确保无异味、无有害物质。
- 打包存储:合格成品用编织袋密封包装,存放于干燥通风的仓库,避免受潮,即可作为粗饲料原料出售给饲料厂,或进一步加工成复合饲料。